八卦针灸通过古代八卦纳甲法,将十二经脉与八纯卦相结合,结合《针灸大成》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,并以该穴位所对应的的卦爻的阴阳定首开穴的补泻原则。同时形成可临床易于查阅、参考的《八卦针灸环周图谱》。这种针法将穴位自身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相结合,沟通人与自然,借助天地之气疗病,也将历来复杂的针灸补泻手法变得简单、有章可循,且可在按摩、艾灸等领域广泛应用。
关键字:八卦针灸;首开穴;补泻原则; 《八卦针灸环周图谱》;八卦纳甲;子午流注纳甲;天人合一
在中医相关文献中,关于《子午流注针经》纳甲法的选穴和应用,古今多有阐述,各有优劣。对于确定穴位后的补泻规则论述相对较少,且多沿用《黄帝内经》中“虚则补之、实则泻之”或“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”的理论。在本文中,笔者采纳古代文化中的八卦纳甲法,对子午流注阵法中开穴相互配合,并对其补泻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,本文主要针对这一见解进行说明。
八卦纳甲法和子午流注纳甲法
八卦纳甲,即月体纳甲,是八卦、天干、月象三位一体。古人认为纳甲之法,可以究天地生育之理。依据《周易参同契》中的论述,如“天符进退章第四(圣人上观章)”中,提出“……八日兑受丁,上弦平如绳。十五乾体就,盛满甲东方。……壬癸配甲乙,乾坤括始终”,将八卦与天干相结合,提出乾纳甲壬,坤纳乙癸,艮纳丙,兑纳丁,离纳己,坎纳戊,震纳庚,巽纳辛。从而形成八卦纳甲法的一个独特论述。八卦纳甲法是中国古人研究天人之际关系上所特有的思维方式,在古代,常用与建筑、军事等多方面。
子午流注纳甲法,是按天干值日经,逢时开取值日经的井穴,下一个时辰按阳日阳时开阳经穴,阴日阴时开阴经穴,以及“经生经”“穴生穴”的原则,开取不同经脉的五输穴,并逢输过原,最后日干重见,阳日气纳三焦,阴日血归包络。目前常用的取穴方法来源于《针灸大全》。
基于八卦纳甲法的子午流注纳甲开穴法相配合的说明
八卦针灸一方面借鉴传统子午流注纳甲法中天干和经络的配属,另一方面结合了《易经》八卦与天干的配属,即八卦纳甲,从而实现八卦卦爻与子午流注开穴的配合。这样的配伍不仅体现了时间信息,还将八卦的空间信息、自然现象、五运六气理论等纳入了子午流注理论,大大完善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应用范围。
在近代学者刘杰的《中国八卦针经》中,首次对八卦纳经和八卦纳穴进行了阐述。《针灸大成.卷五》根据干支配属五行脏腑,有“甲胆乙肝丙小肠,丁心戊胃己脾乡。庚是大肠辛属肺,壬系膀胱癸肾藏。三焦亦向壬中寄,包络同归入癸方”,将天干和经络相应。结合八卦纳甲,则有:乾甲纳胆经,坤乙纳肝经,艮丙纳小肠经,兑丁纳心经,坎戊纳胃经,离己纳脾经,震庚纳大肠经,巽辛纳肺经,乾壬纳膀胱经,坤癸纳肾经,乾壬纳三焦经,坤癸纳心包经。运用八卦六爻纳五输穴,可将初爻纳井,二爻纳荥,三爻纳输,四爻纳经,五爻纳合,上爻纳本(三焦、心包)。
将八卦纳甲及《针灸大全》提到的本经五输穴及三焦经和心包经的穴位与八卦卦爻对应,形成八卦纳甲系统,具体对应情况见下表:
表1 八卦纳甲子午流注开穴系统(本经)
八卦 | 日干 | 经络 | 卦爻 | 开穴 | 八卦 | 日干 | 经络 | 卦爻 | 开穴 |
乾 | 甲 | 胆 | — | 液门 | 坤 | 乙 | 肝 | - - | 劳宫 |
— | 阳陵泉 | - - | 曲泉 | ||||||
— | 阳辅 | - - | 中封 | ||||||
— | 临泣 | - - | 太冲 | ||||||
— | 侠溪 | - - | 行间 | ||||||
— | 窍阴 | - - | 大敦 | ||||||
艮 | 丙 | 小肠 | — | 中渚 | 兑 | 丁 | 心 | - - | 大陵 |
- - | 小海 | — | 少海 | ||||||
- - | 阳谷 | — | 灵道 | ||||||
— | 后溪 | - - | 神门 | ||||||
- - | 前谷 | — | 少府 | ||||||
- - | 少泽 | — | 少冲 | ||||||
坎 | 戊 | 胃 | - - | 支沟 | 离 | 己 | 脾 | — | 间使 |
— | 三里 | - - | 阳陵泉 | ||||||
- - | 解溪 | — | 商丘 | ||||||
- - | 陷谷 | — | 太白 | ||||||
— | 内庭 | - - | 大都 | ||||||
- - | 厉兑 | — | 隐白 | ||||||
震 | 庚 | 大肠 | - - | 天井 | 巽 | 辛 | 肺 | — | 曲池 |
- - | 曲池 | — | 尺泽 | ||||||
— | 阳溪 | - - | 经渠 | ||||||
- - | 三间 | — | 太渊 | ||||||
- - | 二间 | — | 鱼际 | ||||||
— | 商阳 | - - | 少商 | ||||||
乾 | 壬 | 膀胱 | — | 关冲 | 坤 | 癸 | 肾 | - - | 中冲 |
— | 委中 | - - | 阴谷 | ||||||
— | 昆仑 | - - | 复溜 | ||||||
— | 束骨 | - - | 太溪 | ||||||
— | 通谷 | - - | 然谷 | ||||||
— | 至阴 | - - | 涌泉 |
在临床实践中,按照阳日阳时开阳经、阴日阴时开阴经,结合《针灸大全》中“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”将值日经五输穴及三焦经和心包经的穴位与八卦卦爻对应,形成供临床应用的《八卦针灸环周图谱》(著作权证书:国作登字2013-A-00089492),具体对应情况见下表:
表2八卦针灸环周图谱
日干 | 时干支 | 开穴 | 卦爻 | 卦爻说明 | 日干 | 时干支 | 开穴 | 卦爻 | 卦爻说明 |
甲 | 甲申 | 液门 | — | 乾卦上爻 | 乙 | 乙未 | 劳宫 | - - | 坤卦上爻 |
壬午 | 委中 | — | 乾卦五爻 | 癸巳 | 阴谷 | - - | 坤卦五爻 | ||
庚辰 | 阳溪 | — | 震卦四爻 | 辛卯 | 经渠 | - - | 巽卦四爻 | ||
戊寅 | 陷谷 丘墟 | - - | 坎卦三爻 | (丙) | 己丑 | 太白 太冲 | — | 离卦三爻 | |
(乙) | 丙子 | 前谷 | - - | 艮卦二爻 | 丁亥 | 少府 | — | 兑卦二爻 | |
甲戌 | 窍阴 | — | 乾卦初爻 | 乙酉 | 大敦 | - - | 坤卦初爻 | ||
丙 | 丙午 | 中渚 | — | 艮卦上爻 | 丁 | 丁巳 | 大陵 | - - | 兑卦上爻 |
甲辰 | 阳陵泉 | — | 乾卦五爻 | 乙卯 | 曲泉 | - - | 坤卦五爻 | ||
壬寅 | 昆仑 | — | 乾卦四爻 | (戊) | 癸丑 | 复溜 | - - | 坤卦四爻 | |
(丁) | 庚子 | 三间 腕骨 | - - | 震卦三爻 | 辛亥 | 太渊 神门 | — | 巽卦三爻 | |
戊戌 | 内庭 | — | 坎卦二爻 | 乙酉 | 大都 | - - | 离卦二爻 | ||
丙申 | 少泽 | - - | 艮卦初爻 | 丁未 | 少冲 | — | 兑卦初爻 | ||
戊 | 戊辰 | 支沟 | - - | 坎卦上爻 | 己 | 己卯 | 间使 | — | 离卦上爻 |
丙寅 | 小海 | - - | 艮卦五爻 | (庚) | 丁丑 | 少海 | — | 兑卦五爻 | |
(己) | 甲子 | 阳辅 | — | 乾卦四爻 | 乙亥 | 中封 | - - | 坤卦四爻 | |
壬戌 | 束骨 冲阳 | — | 乾卦三爻 | 癸酉 | 太溪 太白 | - - | 坤卦三爻 | ||
庚申 | 二间 | - - | 震卦二爻 | 辛未 | 鱼际 | — | 巽卦二爻 | ||
戌午 | 厉兑 | - - | 坎卦初爻 | 己巳 | 隐白 | — | 离卦初爻 | ||
庚 | 庚寅 | 天井 | - - | 震卦上爻 | 辛(壬) | 辛丑 | 曲泽 | — | 巽卦上爻 |
(辛) | 戊子 | 三里 | — | 坎卦五爻 | 己亥 | 阳陵泉 | - - | 离卦五爻 | |
丙戌 | 阳谷 | - - | 艮卦四爻 | 丁酉 | 灵道 | — | 兑卦四爻 | ||
甲申 | 临泣 合谷 | — | 乾卦三爻 | 乙未 | 太冲 太渊 | - - | 坤卦三爻 | ||
壬午 | 通谷 | — | 乾卦二爻 | 癸巳 | 然谷 | - - | 坤卦二爻 | ||
庚辰 | 商阳 | — | 震卦初爻 | 辛卯 | 少商 | - - | 巽卦初爻 | ||
壬(癸) | 壬子 | 关冲 | — | 乾卦上爻 | 癸 | 癸酉 | 中冲 | - - | 坤卦上爻 |
庚戌 | 曲池 | - - | 震卦五爻 | 辛未 | 尺泽 | — | 巽卦五爻 | ||
戊申 | 解溪 | - - | 坎卦四爻 | 己已 | 商丘 | — | 离卦四爻 | ||
丙午 | 后溪 京骨 阳池 | — | 艮卦三爻 | 丁卯 | 神门 太溪 大陵 | - - | 兑卦三爻 | ||
甲辰 | 侠溪 | — | 乾卦二爻 | (甲) | 乙丑 | 行间 | - - | 坤卦二爻 | |
壬寅 | 至阴 | — | 乾卦初爻 | 癸亥 | 涌泉 | - - | 坤卦初爻 |
依据上述理论,每日仅有6个时辰有穴可开,每一个时辰对应一到三个穴位。阴日阳时和阳日阴时无穴可开,补偿的方法为天干五合理论。如甲日阴时无穴可开,可按照甲己合化的理论,取己日阴时的穴位即可。即便如此,十日内仍有12个时辰无穴可开。
基于八卦纳甲法的子午流注首开穴针灸补泻手法
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.时间不同,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相对固定的时间。气血盈时而至为盛,过时而去为衰。逢时为开,过时为阖,定时开穴,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、纠正机体偏盛偏衰。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定时开穴,沟通人体和自然,以得天地之助以疗病。但传统的中医针灸及子午流注针灸大多都是以病的虚实作参考,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或“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”,医者辩证论治确定补泻手法,但这种补泻手法临床上由于对疾病的认知差异,导致随意性比较强,也难以把握。
《灵枢经·根结篇》指出:“用针之要,在于知调阴与阳,调阴与阳,精气乃光。”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。”说明针刺的阴阳,应合于八卦数术。在八卦针灸中认为,定时开穴的补泻手法应首先考虑使人体气血通畅及与天地相通,其手法应固定而非单纯依据辩证的虚实来确定。因此,依据八卦针灸纳甲法,治疗疾病时开穴的补泻手法根据其卦爻来确定,阳爻为补,阴爻为泻。《辅行诀-汤液经法图》也提出“阳进为补…阴退为泻”。
依据八卦针灸针刺首开穴时还要注意如下事项:
(1)注意男左女右,男的先扎左侧,女的先扎右侧。如左侧为补,右侧必须是泻;如右侧为补,左侧必须是泻,这就实现阴阳平衡。
(2)八卦针灸临床补泻操作手法主要有:①提插捻转法:男先扎左侧,针刺至地部后,顺时针捻针为补(“九六法”之补九法),逆时针捻针为泻(“九六法”之泻六法),右侧用相反的手法;女的先扎右侧,针刺至地部后,逆时针捻针为补,顺时针捻针为泻,左侧用相反的手法。②迎随法,即顺经为补,逆经为泻。③呼气进针,吸气出针为补;吸气进针,呼气出针为泻。④开合法,即起针时,快按闭针孔为补,快出针慢按闭针孔为泻。针灸补泻问题,玄妙至极,易理深奥,针之要秒,在于秋毫,得气为佳,疗效才好。
综述
总而言之,中医学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,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与外在的大自然息息相关。《黄帝内经》的《灵枢·痈疽》说:“经脉流行不止,与天同度,与地合纪”,这阐明了人体气血的流注,与日出日落、四季的更替保持着同步的节律。因此,应用针灸进行施治时,对经脉气血的运行和穴位的特性,如能从时空、阴阳的角度去分析和把握,则切合了顺应天地的医疗理念。
八卦针灸中将十二经上的五输穴,八卦针灸直接把它放到逐日按时纳经开穴的首开穴位置,并以对应的卦爻的阴阳行针灸补泻,这是与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差异所在。
结合八卦针灸纳甲法后,以首开穴对应卦爻的阴阳定针灸补泻,这是遵“天道”,在循经取穴或其他功能效穴上则可以病的虚实做参考,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,这叫讲“人道”,这种针法沟通人体和自然,得天地之气助力以疗病,为治疗疾病和身体康复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,是真正地遵循“天人合一”的整体治疗思想。
首开穴补泻手法,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急慢性疾病的疗效,对一些疑难杂证有也特效,另外,这种配合方法不仅适用于针法,还适用于灸法、按摩等治疗中。同时,由于采用标准化操作 易学易懂,还适用于日常的保健养生,如艾灸、按摩等。
参考文献;
[1] 张勇. 子午流注针法发生学研究[D]. 2005
[2] 张帆, 裴媛. 从天人相应理论看子午流注针法[J]. 光明中医, 2016, 31(13).
[3] 张树剑. “子午流注”针法理论思想探析——兼论金元针灸理论之固化[J]. 针刺研究, 2015, 40(2):161-165.